今年前10月,新能源汽车产销51.7万辆和49.0万辆,前10月的产销量已逼近去年的产销量。与此同时,锂电新能源行业在政策、资源、产品、技术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。业内预见,新能源行业在政策利好和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力下,将迎来中国消费市场新时代。
日前,锂电“达沃斯”组委会秘书长、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在第5届中国(广东·汕头)锂电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上表示,经过2017年的调整,新能源政策将更加平稳、务实;与此同时,市场机制在新能源汽车、储能等行业发展中的作用也将日益显现。
同时,随着双积分政策的实施、禁售燃油车提上日程、充电桩及电力资源配置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、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与成本下降,储能产业迎来成长期……电池产业链的市场竞争力有望获得较大提升。于清教预计,2018年在动力电池领域,龙头企业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。
在细分领域,锂、钴、镍、铝箔、铜箔等原材料价格的上升趋势将加剧资源的争夺战;正极材料在向高镍多元发展,同时也将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;负极材料市场长期寡头竞争,价格战竞争态势或仍将持续;而电池材料技术方案的变更,也将继续导致电解液销售增幅放缓;隔膜行业则仍面临低端产能过剩严重的局面,干法隔膜价格大幅下降,湿法隔膜产能释放仍较缓慢;BMS行业的洗牌速度也将进一步加快,第三方BMS及电池PACK企业生存空间将不断受到挑战;设备企业也亟待走出市场规模小、设备性能不稳定、回款周期长等困境。
而在下游新能源汽车、储能市场,随着合资政策的大反转,自主品牌将面临生与死的考验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“品质智造,重构格局”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,将成为锂电新能源行业发展的主旋律。
党的十九大期间,工信部部长苗圩曾表示,《中国制造2025》战略实施近两年来,为稳定工业增长、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作为工业增加值长期高速增长的细分制造行业,工信部对电池智能化制造高度重视。2017年10月16日,工信部公布2017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。试点示范项目重点围绕五种智能制造模式,鼓励新技术创新应用。
其中,智能制造模式要素条件包括离散型智能制造、流程型智能制造、网络协同制造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、远程运维服务;新技术创新应用要素条件主要是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。
随着消费市场对高性能、高品质、高性价比动力电池需求的提升,提高动力电池的智能制造水平成为我国动力电池发展的关键任务,在政策与市场的推动下,动力电池龙头企业掀起智能化制造潮流。
与此同时,行业竞争也将更趋白热化。锂电“达沃斯”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墨柯表示,今年前10个月锂电池累计装机18.1GWH,同比增长31.43%,共有76家电池厂商形成了有效的装机供应,比前9个月多了3家,预计全年的数量在80家左右。“去年是109家,这意味着今年会有30家左右的电池厂可能倒闭,行业洗牌已全面开启。”